大连疫情最新动态,防控措施升级,市民携手共克时艰大连最新疫情

自2022年10月22日大连首次报告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土病例以来 ,这座东北明珠城市便进入了与病毒共舞的艰难时刻,截至2023年1月15日,大连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逾3.2万例 ,涉及金普新区、西岗区 、沙河口区等多个行政区,社区传播链仍在持续延伸,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 ,大连市以"动态清零"为目标 ,迅速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通过精准防控、资源调配和全民动员,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钢铁防线。

疫情态势:传播链持续延伸,防控压力倍增 在沙河口区某社区核酸检测点 ,凌晨三点的寒风中,医护人员正快速为排队居民进行咽拭子采样 。"今天采样量又突破了5000管,检测能力必须跟上。"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王敏指着电子屏上的数据说 ,当前大连每日新增本土病例仍维持在200-300例之间,社区传播链已波及12个街道,多个小区出现多例聚集性病例。

金普新区某工业园区内,企业闭环生产管理模式成为特殊时期的"防疫堡垒" 。"我们实行'厂内闭环+区域联动' ,员工两周内不得离厂,物资通过专用通道配送。"某石化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内已有17家企业启动闭环生产 ,保障防疫物资和民生必需品供应,市区内的商超、药店等场所严格执行"扫码+测温+戴口罩"三件套措施,社区团购服务覆盖98%封控小区。

防控升级:多维度作战构建防护网 在核酸检测方面 ,大连已建立"15分钟采样圈" ,全市设置核酸采样点437个,日均检测能力达20万管,针对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 ,特别开设"银色采样通道",配备流动采样车上门服务 。"我们给每个高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确保应检尽检 。"市卫健委主任李涛表示。

隔离救治方面 ,改造的定点医院床位储备达5000张,启用方舱医院2座,配备无创呼吸机 、心电监护等先进设备 ,针对轻症患者,推出"居家隔离包",包含抗原试剂、血氧仪、健康指导手册等物资。"通过远程医疗系统 ,居家隔离者可以随时连线医生 。"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

交通管控方面,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高速公路 、国省干线保持畅通 ,城市公交 、地铁实行精准消毒和限流措施 ,金普新区至市区通道设置12个查验点,实行"三查三排一转运"流程,确保中高风险区域人员有序转运。

民生保障:温暖防线守护特殊群体 在沙河口区某养老院,工作人员每日为老人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监测 ,生活物资通过无接触配送完成 。"我们建立了物资储备清单,确保老人'足不出户,物资到位'。"养老院院长张丽说 ,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社区志愿者开展"一对一"服务,代购药品 、代缴水电费,解决生活难题。

教育系统采取"停课不停学"模式 ,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累计开设网课超2.3万节,针对困难家庭学生 ,开通24小时热线,提供网络设备支持 。"我们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实行每日晨检制度。"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芳表示。

科技赋能: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控 大连正加速推进"数字防疫"平台建设 ,整合公安、交通、通信等部门数据 ,建立疫情传播链智能分析模型,通过流调溯源系统,已锁定传播链关键节点23个 ,锁定密接者1.2万人 。"系统能实时追踪密接者行动轨迹,生成风险地图供防控决策参考。"市大数据中心工程师李伟介绍。

市民同心:全民抗疫凝聚抗疫力量 在香炉礁海域,30名志愿者组成的"海上防疫队"正在对渔船进行消杀 。"我们负责海上作业人员健康管理 ,确保海上防疫不留死角 。"队长刘洋说,社区内自发形成的"邻里互助群",通过共享药品 、代购物资等方式传递温暖。"邻居们互相帮忙 ,感觉疫情带来的焦虑少了很多。"中山区居民王女士表示 。

国际经验:借鉴全球防疫智慧 大连海关借鉴新加坡"TraceTogether"、香港"安心出行"等经验,研发本土版防疫行程卡,实现密接者追踪与行程查询功能。"我们正在测试区块链技术 ,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保护个人隐私。"市科技局负责人透露 。

未来展望:科学防控构建免疫屏障 随着疫苗加强针的推进,大连已累计接种超800万剂次 ,覆盖60岁以上人群达90%。"下一步我们将推进重点人群序贯接种 ,研发针对变异株的二价疫苗。"市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开展常态化防控培训,提升医疗机构、学校 、养老机构等场所的防控能力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 ,大连人展现出坚韧不屈的斗志,从社区志愿者凌晨四点的核酸检测,到企业员工闭环生产中的坚守 ,从医护人员防护服下的汗水,到市民手机里不断弹出的防疫信息,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抗疫力量 ,正如大连市市长当代表态:"疫情是考验,更是动员令,我们要用科学防控守护生命 ,用人间温情温暖寒冬,共同期待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月15日,实际防控措施请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