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科学防控筑防线 守护城市健康安全成都无新增病例

当全国多地仍在与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较量时,四川省会成都却交出了连续多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的答卷 ,这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用精准防控与全民协作书写了"静中有动、稳中有进"的防疫答卷,从社区网格化防控到"三查三排一转运"机制 ,从"健康码"数字化管理到重点人群精准筛查,成都的防疫实践为城市安全筑起立体防线。

成都,以科学防控筑防线 守护城市健康安全成都无新增病例-第1张图片

织密防控网络:从"一刀切"到"精准滴灌"

面对病毒传播的不确定性 ,成都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防联控机制,全市划分132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和3-5名社区工作者 ,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 ,通过"三查三排一转运"机制,社区工作人员每日开展敲门排查、重点场所巡查、重点人员追踪,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分级分类处置 。

成都	,以科学防控筑防线 守护城市健康安全成都无新增病例-第2张图片

在青羊区某社区,网格员王芳的防疫工作手册记录着每日巡查轨迹:"7栋2单元张阿姨体温36.8℃,已联系社区卫生中心;8栋快递柜发现外包装阳性 ,已启动环境消杀。"这种精细化防控源于成都推行的"无疫社区"创建行动,通过建立"红黄绿"三色动态评估体系,对社区防控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成都	,以科学防控筑防线 守护城市健康安全成都无新增病例-第3张图片

科技赋能防控:从人工排查到智能预警

成都将大数据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疫情防控,构建起"防疫健康码"系统,通过整合市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等多渠道数据 ,实现重点人员动态追踪,系统设置红黄绿三色预警,自动推送核酸检测提醒 ,累计推送提醒信息超2.3亿次 ,覆盖全市5600万常住人口 。

在青白江区的智能防疫指挥中心,20块电子屏实时显示全区核酸检测进度 、隔离酒店床位使用情况。"通过AI算法分析行程卡数据,我们能提前识别风险人员 ,精准推送检测通知。"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使重点人员排查效率提升70%,资源调配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

筑牢医疗防线:从应急防控到体系升级

面对疫情反复 ,成都持续强化医疗储备能力,全市建成方舱医院3座,可容纳5000张床位;储备定点医院12家 ,重症床位达2000张,通过"平战结合"模式,普通病房可快速改造为隔离单元 ,确保医疗系统随时切换模式。

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李雪梅,带领团队研发了"无接触式核酸采样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完成咽拭子采集 ,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这种创新技术已在全市推广,单日采样能力提升40%。"科技赋能不仅提升效率,更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李雪梅说 。

凝聚全民力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成都通过"防疫三问"(问行程、问症状、问接触)和"文明守诺"行动 ,引导市民自觉履行防疫责任,全市开展"健康守门人"培训,组织志愿者12万人次 ,形成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

在锦江区某小区,居民自发组成"防疫巡逻队",每日轮值检查门禁 、公共区域消毒。"大家像邻居一样互相提醒 ,形成浓厚防疫氛围 。"居民王大爷说,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让防控工作事半功倍。

构建长效机制:从应急管控到常态治理

成都将疫情防控纳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布局固定采样点2300个 ,移动采样车覆盖所有街道 ,通过"健康社区"建设,推动医疗机构与社区形成"医防融合"服务网络。

市疾控中心专家王涛表示:"我们建立了'监测-预警-处置-康复'全链条防控体系,将疫情防控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 。"这种转型不仅应对当前疫情 ,更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件储备能力。

国际经验借鉴: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共享

成都的防疫实践引发国际关注,其"社区网格化防控""重点人群动态管理"等模式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社区疫情防控指南》,通过"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平台 ,成都向20余国输出防疫经验,培训涉外防疫人员3000余人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成都正以"精准防控 、动态清零"为原则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如成都市长王凤朝在防疫工作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场,我们要以必胜信念守护人民健康 ,用科学智慧筑牢安全防线 。"

从春熙路商圈的有序人流,到社区菜市场的从容采购;从智慧城市的数字赋能,到全民防疫的自觉参与 ,成都的防疫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这种将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治理智慧,不仅为城市安全注入持久动力,更为全球城市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成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