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新疫情/杭州最新疫情情况今天
11月11日0-12时杭州新增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1、月11日0-12时,杭州新增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社区筛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1:省外来杭人员 ,常态化核酸检测发现。目前该人员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情况稳定 。涉及我市范围内的公共场所轨迹如下:11月9日:Z25旺盛客大食堂、万州烤鱼 、闰翔超市。11月10日:天天旺大食堂、旺盛客大食堂。
2、月22日0-12时,杭州新增13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4例为社区筛查发现,2例为居家隔离发现,6例为卡口拦截发现 ,1例为集中隔离点检出 。无症状感染者1:省外返杭人员,现住址为拱墅区运河之星公寓15幢,社区筛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2:省外来杭人员 ,社区筛查发现。
3 、月3日0-17时,杭州新增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卡口拦截发现 。无症状感染者1:外省货车司机 ,进入高速卡口后即纳入管控。目前该人员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情况稳定。
4、月18日22时-19日12时,杭州新增5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3例为社区筛查发现 ,2例为卡口拦截发现 。11月18日22-24时,杭州新增2例无症状感染者,社区筛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15-16:省外来杭人员 ,社区筛查发现。11月19日0-12时,杭州新增3例无症状感染者 。
5、月15日7-24时,杭州新增4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2例为社区筛查发现,1例为集中隔离点检出,1例为卡口拦截发现。无症状感染者5:省外来杭人员 ,社区筛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6:11月12日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1的密接,集中隔离点检出。无症状感染者7:省外来杭人员,卡口拦截发现 。
12月6日0-24时杭州市报告新增本土阳性74例
1 、月6日杭州市疫情情况12月6日0-24时 ,杭州市报告新增本土阳性74例,其中集中隔离点检出35例,居家隔离检出11例、卡口拦截7例、社区筛查13例 、单位筛查2例、主动就诊6例,均已落实管控措施。
2、月1日22时-12月2日11时 ,杭州新增2例本土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均为主动就诊发现;新增74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37例为集中隔离点检出 ,16例为卡口拦截发现,14例为居家隔离发现,6例为社区筛查发现 ,1例为单位筛查发现。12月1日22-24时,新增19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
3 、上海市卫健委12月7日通报:2022年12月6日0—24时,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454例 ,其中9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在社会面核酸检测中发现,15例确诊病例和45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ps:阳性感染者居住地按区划分进行统计,「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杭州防疫政策
1、浙江杭州防疫政策有:非必要不查验核酸证明、非必要不做核酸、便民核酸采样点布局不变 。倡导“非必要不查验核酸证明”。为方便群众办事 ,除养老机构 、福利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场所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带头,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养老机构、福利机构继续实行封闭式管理 。
2、来(返)杭后做好健康管理,近期有高中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 、省外来杭返杭人员 ,要主动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村)或所住酒店、宾馆报告并配合落实相应管控和检测要求。
3、来杭返杭人员均须落实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加强个人防护。对未经报备擅自来杭,造成疫情输入或扩散的 ,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浙江省外返杭】对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有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应暂缓来浙返浙。
4 、请广大群众继续落实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手卫生”等个人防护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 、各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村)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 ,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的良好氛围。以上措施自12月5日起实施,下一步将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形势变化,持续优化调整相关防控措施 。
杭州发布最新防疫政策
1、②浙江省内封控区、管控区 、防范区来返杭前 ,请向目的地社区进行报备(杭州疫情防控报备咨询电话汇总),同时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措施(7+3+12+14等措施,具体请以社区告知为准);【离开杭州出行】杭州全域为低风险。
2、来(返)杭后做好健康管理 ,近期有高中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省外来杭返杭人员,要主动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村)或所住酒店 、宾馆报告并配合落实相应管控和检测要求。
3、来杭返杭人员均须落实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加强个人防护 。对未经报备擅自来杭,造成疫情输入或扩散的 ,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浙江省外返杭】对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有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应暂缓来浙返浙。
4、浙江的最新防疫政策强调了来杭返杭人员必须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无论是省内外 ,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定 。对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重点地区的人士,返回杭州需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居家健康观察或特定时期的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