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筑牢西北边疆的抗疫防线,守护万家灯火新疆:坚决把疫情控制在局部
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决心
2020年冬季,新疆乌鲁木齐的夜空被消毒灯的蓝光笼罩,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配送生活物资的身影 ,成为寒冬里最温暖的画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疆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 ,以"不漏一户 、不漏一人"为行动准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书写着特殊的抗疫篇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考验着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更彰显着边疆治理体系的强大韧性。
地理版图的战略支点:新疆的抗疫区位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南、西三面环陆 ,北接俄罗斯,东邻蒙古,西濒中亚五国 ,是我国西北方向的"守门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疫情防控的"战略高地",2020年1月 ,当武汉疫情初起时,新疆凭借提前建立的边境管控机制,迅速启动"三级响应"预案 ,在阿拉山口 、霍尔果斯等口岸实施24小时检疫,有效阻断境外输入风险 。
新疆的辽阔疆域孕育着多元文明,14个民族的聚居区形成独特的"多元一体"社会结构,这种多样性在抗疫中转化为力量:哈萨克族牧民自发组成运输队保障物资供应,维吾尔族社区志愿者用双语制作防疫手册 ,蒙古族医生组建"草原突击队"驰援武汉,各族群众打破语言障碍,构建起跨越民族的文化防疫网络。
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从"早发现"到"早阻断"
新疆的疫情防控体系根植于基层治理的沃土,自2018年起推行的"访惠聚"工程 ,为基层注入了专业力量,疫情期间,20.3万名机关干部、援疆干部、基层工作者组成"红色网格" ,将全区3.8万个网格化管理单元细化为最小防控单元,喀什地区叶城县通过"党员双报到"制度,实现村(社区)防控全覆盖。
在科技赋能方面,新疆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 ,整合公安、交通 、海关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密接者追踪效率提升70%,伊犁州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牧区人员流动 ,塔城地区开发"智能测温枪"实现无接触筛查,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数字新疆"的治理智慧 。
民生保障的硬核底线:抗疫中的"温暖新疆"
面对长期防控压力,新疆始终将民生保障作为抗疫生命线,2020年疫情期间,新疆粮食产量达1549万吨 ,连续9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确保"米袋子"充足,通过"点对点"务工专列、"爱心驿站"等机制 ,累计组织280万名务工人员有序返岗,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通"防疫物资绿色通道",3个月内转运防疫物资1.2万吨。
在文化润疆方面,新疆卫视推出《新疆防疫微记录》系列纪录片 ,用11种语言版本传递抗疫信息,伊宁市文庙广场的"防疫知识长廊"用42种文字印制防疫指南,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这些举措将抗疫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机遇。
国际合作的开放担当:新疆的"丝路担当"
新疆的抗疫实践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2020年3月,中国-中东欧国家抗疫合作云平台启动,新疆作为首个区域节点 ,为17国提供防疫物资和诊疗方案,中欧班列(新疆)累计开行抗疫专列127列,运送防疫物资1.2万吨,构建起"生命通道"。
在疫苗研发领域,新疆医科大学团队参与研发的"疆毒-1"病毒灭活疫苗 ,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本土新冠疫苗,通过"疫苗之友"计划,新疆已向中亚五国提供2000万剂疫苗 ,助力全球抗疫,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理念,延续着丝路精神的当代价值 。
以抗疫之坚 ,铸就发展之盾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新疆的抗疫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边疆的稳定是发展之盾,人民的团结是力量之源 ,从和田的石榴地里走出返岗务工的农民,到霍尔果斯的国际货运班列上飞驰的集装箱,新疆用行动证明:当抗疫成为发展命题的"必修课" ,边疆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正如新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教授所言:"我们守护的不是孤城,而是整个国家的西大门。"在这片承载着文明对话的沃土上,每个坚守的身影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边疆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