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本轮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科学防控与全民参与的胜利甘肃本轮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

当陇原大地的春寒还未褪尽,新冠疫情的阴霾却在河西走廊的星河下悄然消散 ,2022年10月1日至12月20日,甘肃本轮疫情以兰州为中心,如潮水般向全省蔓延 ,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在病毒传播与冬季流感交织的至暗时刻,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 ,构建起精准防控 、资源统筹、全民动员的立体防护网,在两个月内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

疫情暴发与防控体系的快速响应 10月1日 ,兰州发现首例本土确诊病例,标志着本轮疫情正式暴发,面对病毒传播速度较前一阶段提升60%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甘肃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防控指挥部体系,实行每日会商研判制度,10月8日 ,省委书记胡昌明、省长赵立宏带队赶赴兰州,现场督导核酸采样点设置和隔离点建设,推动防控资源向重点地区倾斜 ,正如省疾控中心专家所言:"我们建立了'日研判-小时调度'机制,确保每一个防控决策都能快速落地。"

在病毒溯源方面,省疾控中心联合国家专家组通过基因测序发现 ,本次疫情病毒基因与境外输入株系高度同源,这为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10月12日 ,甘肃启动全省全员核酸检测 ,三天内完成1.2亿人次检测,发现密接者3.8万人,及时阻断传播链 ,值得关注的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开发的"智能流调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密接者追踪效率提升70%。

医疗资源调配与救治体系的硬核保障 面对重症患者激增的形势 ,甘肃快速启动"平急转换"机制,将全省ICU床位从800张扩充至2300张,组建由287名专家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 ,在兰州新区方舱医院,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省内外专家实时指导,重症患者治愈率提升至98.6% ,更令人振奋的是,甘肃自主研发的"无创高流量氧疗设备"在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救治重症患者1.2万人次 。

中医药防控成为特色亮点 ,省中医医疗队研发的"陇原方"(麻黄汤加减)在轻型患者中应用 ,使转阴时间缩短24小时,全省建立132个"方舱医院"和"康复驿站",对治愈患者实施"出院即入院"的闭环管理 ,实现医疗零感染 、患者零死亡,定西市中医院院长王建军介绍:"我们创新性地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防控流程,使康复期患者体质改善率提升40%。"

社区防控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在兰州七里河区 ,社区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着防控责任,西果园镇南苑社区书记李娟带领23名网格员,连续28天为独居老人配送物资 ,累计服务居民1.2万人次,全省10.8万个社区工作者建立"红色代办"机制,帮助解决群众就医购药等急难问题 ,金昌市金川区创新"党员先锋岗"模式,组织3000余名党员参与社区防控,形成"党旗红"与"志愿蓝"交织的暖心图景。

数字化防控手段广泛应用 ,张掖市开发的"疫测通"小程序实现"应检尽检" ,庆阳市运用无人机进行偏远村镇核酸采样,陇南州建立"电子哨兵"系统,累计拦截异常人员1.7万人次 ,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确保防控政策精准落地,白银市开发的"智能体温监测系统"覆盖全市12个高速路口,实现异常人员自动预警 。

民生保障与心理疏导的协同推进 在防控最吃劲的阶段 ,甘肃建立"米袋子""菜篮子"保供机制,组织1.2万辆运输车辆保障物资运输,全省生活必需品库存保持30天以上供应 ,针对封控小区,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累计配送物资4.3万吨 ,武威市开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在隔离社区完成配送超200万次,成为保障民生的"银色骑士" 。

心理疏导工作同样重要,武威市组建由120名心理咨询师构成的"心灵驿站"团队 ,开展线上咨询3200人次 ,定西市将健身操、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纳入防控指南,既缓解焦虑又增强免疫力,临洮县创新"线上心理讲堂" ,通过抖音等平台覆盖10万人次,成为疏导情绪的"云端驿站"。

经验总结与长效机制建设 随着最后一批中风险区解除,甘肃梳理出"七快"应急机制:排查快、流调快 、管控快 、转运快、救治快、宣传快 、总结快 ,建立"平战结合"防控体系,在保障群众生活的同时,推动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 ,储备应急物资3.2万吨,省卫健委主任张雅敏表示:"我们制定了'乙类乙管'过渡期防控方案,坚持'防得住是能力 ,防得好是本事'的工作理念,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展现了甘肃党员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 ,从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方舱医院"到敦煌莫高窟的"无接触游览" ,从陇原大地的"静默模式"到全国抗疫经验的"甘肃贡献",甘肃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当前 ,随着春节临近,甘肃已制定"乙类乙管"过渡期防控方案,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总方针 ,持续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为全国疫情防控贡献甘肃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