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疫情阻击战,社区防控与民生保障的双重答卷大足疫情
,大足区在疫情防控中构建起"社区防控+民生保障"双线作战体系 ,通过党建引领织密防控网络,组建3000余人的社区防控队伍,实施网格化动态管理 ,累计完成核酸采样超200万人次,在民生保障方面,建立"三级配送"机制 ,开通物资运输"绿色通道",保障200余种生活物资供应,累计发放应急物资超1.2万吨 ,创新推出"云问诊""送医上门"等医疗服务,组建由120名医护人员构成的机动医疗队,开展远程会诊300余场次,通过"社区厨房""共享菜篮"等暖心举措 ,日均解决3000余户特殊群体用餐问题,该区坚持"防控不松 、服务不减",在严格管控期间实现零感染突破 ,获评"全国基层疫情防控先进单位",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的"中国方案" 。
2022年9月10日,大足区报告重庆市第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这个位于长江北岸的经济强区,自此开启了与病毒共存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大足区以"动态清零"为目标,构建起"三圈一网"防控体系,在守护百万市民生命健康的同时 ,创新实践着社会治理的"大足模式"。
精准防控的"大足路径"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足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 ,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建立"红黄绿"三色分级管控体系,在棠香街道某小区 ,工作人员通过智能门禁系统实时监测人员流动,发现异常立即启动流调溯源,这种"数字+人力"的协同防控模式 ,使得密接者追踪效率提升60%,医疗资源的调配同样体现精准思维,区人民医院连夜改造发热门诊 ,增设20个负压床位;8个方舱实验室24小时运转,日检测能力突破2万管,更值得关注的是"平急转换"机制 ,在确保日常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抽调200名医护人员组成机动队,实现防控力量"随叫随到"。
社区防控的"最后一米"实践 在双桥经开区某社区 ,"红马甲"志愿者组成的"防疫先锋队"成为街头巷尾最温暖的风景,他们不仅承担物资配送、核酸扫码,还创新推出"代买代购"服务 ,帮助独居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这种"无接触"关怀,让封控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8% ,社区防控的精细化体现在每个细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装防疫通道,新建小区预留应急物资储备柜,特殊群体"一人一档"动态管理 ,某小区物业经理发明的"防疫物资智能柜",通过扫码领取口罩、消毒液,减少人员聚集 ,这种"智慧防控"模式已在全区推广,覆盖300余个社区 。
民生保障的"大足温度" 疫情初期,区里紧急开通"民生保供直通车",组织200辆货车每日配送蔬菜 、肉类等生活物资,针对特殊群体 ,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独居老人、残障人士"最后100米"物资送达,某社区志愿者团队创新的"共享冰箱"计划 ,收集居民过剩食材,合理分配给困难家庭,在保障医疗物资的同时 ,心理疏导工作同样重要,区精神卫生中心组建15人心理援助团队,通过线上咨询、社区讲座 、文艺活动等形式 ,帮助市民缓解焦虑情绪,某小学教师开发的"亲子防疫互动课",被纳入全市中小学线上教学参考案例。
战疫经验的"转化创新" 这场疫情催生出诸多治理智慧。"社区网格化+物业专业化"模式,将全区8万余户居民纳入136个网格单元 ,物业公司参与防控率达100%,某物业公司研发的"智能巡更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社区防疫漏洞,效率提升3倍 ,在防控实践中,"全民防疫演练"成为新亮点,通过"线上答题+线下实战"结合的方式 ,组织居民参与疫情防控知识考核,累计完成培训超50万人次,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让防疫成为全民自觉 。
未来发展的"韧性密码"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 ,大足区着手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在完善三级医疗网络的同时,推进疫苗接种进社区、进企业 ,在某工业园区,企业接种点日均接种量达2000剂次,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 ,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样关键,新建的区疾控中心配备智能预警系统,可实时分析舆情、物流 、人流数据,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某街道开发的"防疫物资智能调度平台",通过AI算法精准匹配需求与库存,物资调配效率提升70%。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 ,大足区交出的不仅是清零的战绩,更是一份社会治理的"大足答卷",从社区防控的精细入微 ,到民生保障的温暖贴心;从数字治理的创新实践,到应急体系的韧性建设,展现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多元智慧 ,当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我们终将铭记那些在暗夜中守护光明的身影,以及他们用智慧与温度书写的抗疫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