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战疫,哈尔滨某小区封控下的社区抗疫实录哈尔滨出现疫情的小区

(引言) 当凌晨三点的哈尔滨被消毒水的气味唤醒时 ,道里区某居民小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战役 ,作为本轮疫情的重灾区,这个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的大型社区,自12月15日被划为高风险区域以来 ,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87例,封闭管理的第七天,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抗疫故事 。

封控前的最后24小时 12月14日傍晚 ,社区工作人员在微信群发出通知时,打印机里还冒着刚打印的核酸检测凭证的油墨味 。"根据市防疫指挥部要求,自明天凌晨6时起实施封闭管理" ,这条消息在半小时内收获了327个未读红点,当第一辆印有"流调溯源"字样的警车驶入小区时,居民们才意识到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加速升级。

封控管理中的生存智慧 (一)物资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在小区南门临时搭建的物资发放点,志愿者王姐正将一袋袋生活物资通过伸缩式传送带递给居民。"我们建立了三级物资保障网络",社区书记李芳介绍 ,"物业储备3天量 ,街道储备7天量,区里储备15天量",但面对日均消耗2000斤蔬菜的社区 ,创新模式正在形成:居民通过小程序接龙下单,志愿者统一采购后分装配送 。

(二)特殊群体的"守护圈" 独居老人张大爷的冰箱里,贴着社区志愿者手写的便签:"每日三次电话问候 ,门把手消毒记录已更新",针对87名独居老人,社区建立了"一对一"关爱机制 ,医护人员每周两次上门检测,社工每周三次视频探望,特殊儿童家庭则享受"云课堂"服务 ,志愿者通过平板电脑为孩子们提供在线教学。

社区抗疫的微观叙事 (一)"阳台上的交响乐" 每晚8点,居民们会在阳台悬挂防疫标语,敲盆声 、拉琴声 、唢呐声在寂静的社区交织成独特的"抗疫交响曲"。"这是居民自发的减压方式" ,物业经理陈亮说 ,"我们鼓励用音乐传递温暖",某单元楼甚至发明了"防疫手势舞",通过窗户比划动作传递祝福 。

(二)"记忆里的味道" 在封控期间 ,社区食堂的厨师们发明了"无接触送餐":将餐盒挂在单元门把手,通过扫码领取,居民李女士回忆:"最难忘的是第一顿热乎的饺子 ,志愿者冒着风险送来时,饺子皮上还凝着热气",社区工作者统计显示 ,封控期间累计送出免费餐食1.2万份。

科技赋能的智慧防疫 (一)数字化管控系统 社区入口处的智能测温仪与健康码联动,居民扫码后自动触发体温检测。"数据实时同步到防疫指挥部",社区主任介绍 ,"我们建立了包含12类基础数据的居民电子档案",无人机巡查系统每天飞行3次,覆盖半径达500米 ,异常发热点30分钟内响应 。

(二)"云端"邻里互助 社区微信群衍生出多个功能小组:代购组日均处理200单订单 ,医疗组提供在线问诊,心理疏导组累计服务300人次。"我们建立了积分互助制度",居民张涛说 ,"帮邻居取药积10分,捐赠物资积20分,兑换的物资已足够再坚持两周"。

破晓前的曙光 1月1日清晨 ,社区核酸检测点迎来首个"零新增"日,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整理检测器材,居民们自觉排成间隔1米的队伍 。"我们准备了新年惊喜" ,社区工作者神秘一笑,随着解封日期临近,社区规划了"疫后重聚计划":居民手写的祝福卡片将被制成艺术墙 ,封控期间的志愿服务时长将兑换社区积分券。

( 当哈尔滨的松花江再次结冰,当社区楼道的消毒水味逐渐消散,这场疫情留下的不仅是防疫经验 ,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见证 ,正如居民墙上手写的标语:"疫情是场考试,社区是份答卷",在冰城漫长的冬季里 ,这个曾经被封锁的小区,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抗疫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