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坚守与成长,河北师范大学的抗疫之路河北师大疫情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全球教育领域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作为中国北方重要高等教育基地,河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北师大 ”)以其快速响应 、科学施策和人文关怀 ,书写了一部校园抗疫的生动史诗,这场疫情不仅考验着学校的治理能力,更催生出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防疫提供了重要参考。
疫情暴发:紧急响应与关键决策
2022年3月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河北省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作为拥有3.6万名学生的省属重点高校,河北师大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
领导小组与防控机制
学校成立由校长挂帅的疫情防控指挥部 ,下设后勤保障、教学管理、医疗支援等12个专项组,实行“日报告 、零报告”制度,3月12日 ,学校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师生非必要不离开省,校外人员进入校园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
校园封闭管理
3月13日凌晨 ,学校宣布实行封闭管理,成为河北省首批封闭校园的高校之一,校门设置检疫点 ,由公安、医疗人员联合值守,对进出人员测温、验码 、登记,食堂、超市等生活区域实行无接触配送 ,保安人员全天候巡逻,确保校园秩序。
教学抗疫:停课不停学的创新实践
面对疫情冲击,河北师大迅速启动“线上教学+线下服务”的混合模式,确保“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 ” 。
教学转型:从线下到线上的跨越
3月14日 ,学校召开线上教学动员会,要求全体教师3天内完成课程平台搭建,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张立娜回忆:“我们团队连夜录制教学视频 ,甚至用手机APP进行直播测试。”截至3月20日,学校共开设线上课程1278门,覆盖95%的专业课程 ,采用“录播+直播+在线答疑”三位一体模式。
特殊群体的关怀
针对网络条件薄弱的学生,学校协调运营商开通免费流量包,并为3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应急补助 ,心理学部教师李敏组建“云端心理援助团 ”,通过线上咨询、匿名树洞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
后勤保障:温暖与秩序的平衡
封闭管理期间 ,后勤保障成为校园抗疫的“生命线”。
生活物资保障
学校与本地商超签订保供协议,确保米面粮油 、蔬菜等生活物资每日供应,3月18日,第一批2000份应急物资送达校园 ,包括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食堂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学生通过小程序下单 ,餐食由志愿者送至宿舍门口。
医疗支持
学校附属医院抽调20名医护人员入驻校园隔离点,设立发热诊室,4月1日 ,校内核酸检测点日均检测能力达500人次,确保师生“愿检尽检”。
校园抗疫:平凡中的英雄叙事
在这场大考中,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与牺牲构成了校园抗疫的底色 。
教师群体的多重角色
生物科学学院的王教授主动承担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工作 ,连续20天凌晨返回实验室处理样本;历史系青年教师刘芳将3岁孩子托付给父母,整日在隔离点协助物资分发。
学生志愿者的成长
“请出示健康码 、行程码,保持一米距离。 ”在学校的多个检疫点 ,学生志愿者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张雨晴说:“参与志愿服务让我更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担当 。”
反思与启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防疫
河北师大在疫情中的实践,为高等教育防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并重
学校建立“红黄绿 ”三色健康动态管理系统,既严格管控风险 ,又通过线上家长会、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焦虑。
技术赋能的智慧校园
疫情期间催生的“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了在线考试、电子合同 、虚拟实验室等功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
学校与地方政府、社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累计协调转运学生5000余人次,彰显了多方协作的重要性 。
未来可期
当校园逐渐恢复生机时,河北师大抗疫故事中的坚守与智慧 ,已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寄语:“这场疫情让我们更懂得,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培养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全文共计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