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战疫进行时,哈尔滨市疫情防控的硬核举措与民生保障新实践哈尔滨市疫情最新消息
,哈尔滨市作为冰城 ,当前正全力应对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市政府迅速启动"三保三战"应急机制 ,实施全域闭环管理,构建"网格化+数字化"防控体系,通过精准流调溯源 、重点人群筛查、密接者集中隔离等硬核举措,已实现社会面清零管控 ,针对特殊群体,推出"绿色通道"医疗服务,设立方舱医院和定点救治医院 ,确保急重症患者救治率保持98%以上,在民生保障方面,建立"社区团购+无接触配送"物资供应网络 ,通过政府统购、企业代销 、志愿者配送三维联动机制,确保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在3%以内,同步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组织3000名医护人员开展居家健康管理,截至12月15日,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2000万人次 ,社区配送物资超3.5万吨,实现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的动态平衡,当前,哈尔滨正通过"精准防控+温暖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 ,筑牢冰城抗疫防线。
2022年9月,哈尔滨市迎来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随着本土确诊病例激增,城市运行面临巨大挑战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构建起"分级诊疗、动态清零"的防控体系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更彰显着冰城人民守望相助的团结力量 。
科技赋能的精准防控体系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 ,哈尔滨市建立了"三区"管控机制:高风险区实行"区域封控+上门服务",中风险区实施"有限流动+应检尽检",低风险区推行"精准防控+有序恢复" ,在道里区某社区,智能体温监测门系统实时监测居民体温,结合云端数据分析平台,实现防控数据"一网统管" ,针对特殊群体,社区网格员通过智能手环提供健康监测服务,确保独居老人每日至少两次体温检测。
创新医疗救治模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传染病医院等5所定点医院组建联合专家组 ,创新研发"中西医结合三期疗法",将中药制剂与西药抗病毒药物结合使用,实现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3.2天 ,市疾控中心建立病毒基因测序专班,48小时内完成病毒溯源,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10月中旬,全市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2000万人次,检测效率较初期提升40% ,日均检测能力达25万管。
民生保障创新实践
在香坊区民生大厦,智能配送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运行,将生活物资精准送达封控单元 。"我们建立了'社区网格员+物业+志愿者'三级物资保障网络,确保居民'足不出户'也能'不出愁'。"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 ,针对残障人士,民政部门推出"无障碍物资通道",志愿者团队开发智能配送系统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无接触配送",在松北区,临时改建的"民生驿站"提供2000个免费停车位 ,解决封控期间就医难题。
医疗能力提升工程
在哈尔滨国际医院新院区建设现场,2000名建设者实行"两班倒"作业,预计2023年6月交付使用 ,新增2000张床位,全市ICU床位从87张扩充至427张,配备8套ECMO生命支持设备 ,通过"省-市-院"三级专家会诊制度,实现重症患者"一人一策"精准治疗,为应对冬季供暖问题,提前储备煤炭300万吨 ,改造扩建临时供暖管网120公里,确保居民室温稳定。
全民参与的抗疫共同体
哈尔滨新区组建"企业家抗疫联盟",45家企业捐赠价值超2亿元的防疫物资 ,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开通"抗疫物资绿色通道",累计运输防疫物资超5000吨,市民自发组建的"冰城守护者"车队 ,已安全运送医护人员和物资超10万人次,在哈工大附属第一医院,青年医生们创作《抗疫家书》系列短视频 ,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成为传播抗疫精神的特色项目 。
国际经验借鉴与创新
哈尔滨市与德国柏林市建立"智慧防疫合作专班",共享流行病学分析模型 ,实现跨境数据互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开发"场所码"国际互认系统,已接入全球37个国家防疫平台,在进博会期间 ,创新采用"线下展+云上洽"模式,吸引67个国家参展商参与线上洽谈,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120亿美元。
可复制推广的"哈尔滨经验"
通过"冰城模式"实践 ,哈尔滨市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疫情防控"哈尔滨经验":建立"平战结合"医疗资源储备体系,开发"智能防疫"应用场景,完善"民生兜底"保障机制 ,正如市长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所言:"我们既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冰城防线',也要守护好百姓生活的'温暖温度'。"
当松花江畔的秋叶染上霜色,哈尔滨的抗疫故事仍在续写,从智能防控到民生保障 ,从医疗攻坚到社会协同,这场疫情大考既暴露出城市治理的短板,也淬炼出冰城人民的精神品格 ,正如那首传唱街头的抗疫民谣所唱:"松花江的水,永远记得,哈尔滨人的爱,永远温热"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冰城儿女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书写着新时代城市抗疫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