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1省区市实现零新增本土确诊,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背后的韧性密码31省区市无新增本土确诊
2022年9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疫情通报,全国31个省(区 、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这是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本土病例零新增的突破性进展,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显著改善 ,更折射出中国全社会在危机中淬炼出的独特韧性,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科学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挑战,中国建立了"监测-预警-处置"三位一体的防控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凯指出:"从基因测序到病毒溯源,从密接追踪到风险区域管控,每个环节都体现了精准防控的科学思维 。"在扬州疫情处置中 ,公共卫生健康代码的全国互通互认机制首次实现跨省协同,3天内完成150万重点人群核酸筛查,创造了"动态清零"的"扬州模式"。
深圳"流调-隔离-消杀"闭环管理实践显示,通过"三色管控"(红黄绿区)和"电子哨兵"系统 ,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精准平衡,上海浦东新区推行的"核酸哨兵点"覆盖所有街道,15分钟核酸圈服务超2000万人次 ,形成"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的闭环体系,这些创新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精准防控"技术框架。
社会协同机制的深度整合 在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与疫情防控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全国累计派出19.7万名防疫人员驰援河南 ,构建起"防疫情 、保民生、促生产"的立体防控网络,广东"精准防控"政策通过"电子哨兵+重点场所码"实现人员流动精准管控,推动经济复苏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全国首位 ,成都"防疫泡泡"模式将中高风险区控制在最小单元,保障城市运行"不停摆" 。
这种跨部门、跨层级 、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治保障 ,从法律层面明确"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 、有效救治"的防控原则,到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全国资源,再到各地"一案三制"(预案、机制、队伍、演练)的常态化准备,形成覆盖全场景的防控体系。
科技赋能的防控创新实践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 ,截至2022年9月,全国已建成772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580万管 ,深圳华大基因研发的"移动方舱"核酸检测车,48小时完成10万管检测任务,创造了"日产能千万级"的抗疫速度 ,上海张江科学城联合华为开发的"数字防疫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密接者追踪效率提升70%。
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新冠疫苗接种数据库,累计接种超34亿剂次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保护效力达到89.7%,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可及性"的中国方案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应用于疫情防控,更推动形成了"数字防疫"的中国标准 。
全民参与的韧性社会建设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显示,全国公众对防疫政策知晓率达98.6%,92.3%的受访者自觉履行防疫义务 ,杭州"社区防疫学院"通过线上培训累计培养20万名社区防疫骨干,形成"专业防控+全民参与"的基层防控网络,成都"防疫轻骑兵"由大学生组成 ,累计服务社区超2万人次,展现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
这种全民参与的防控文化,在武汉"封城"期间转化为"邻里互助"的温暖故事:社区志愿者配送物资,线上问诊平台日均服务10万人次 ,"阳台传声"合唱活动凝聚社区情感,这些实践共同塑造了"全民战疫"的中国图景,彰显社会治理的深层变革。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中国抗疫实践始终强调"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的总体方针 ,与WHO《国际卫生条例》形成战略契合,北京国际航班"熔断机制"和"健康申报"制度,有效阻断境外输入病例传播链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防疫物资通关模式,为全球抗疫物资调配提供"中国方案" 。
在疫苗合作方面,中国已向120个国家提供22亿剂疫苗,占发展中国家接种总量三分之一,这种"疫苗外交"不仅履行大国责任 ,更推动建立"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促进疫苗公平分配,这些实践展现了中国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深刻理解。
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 ,中国疫情防控的实践启示具有深远意义:公共卫生体系改革需要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可以形成动态平衡;社会治理创新能够激发全民力量,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 、科技实力和社会温度。"当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在疫情波动中艰难复苏时 ,中国用实践证明:通过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全有可能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这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更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