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高风险区动态调整,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并行有变!河南中高风险区调整(名单)

导语
2022年12月1日,河南省卫健委发布最新通报 ,根据《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分级分类管理方案》,经专家组综合评估,河南多地中高风险区名单发生动态调整 ,此次调整涉及郑州市 、洛阳市、平顶山市等多个地市,共减少中高风险区28个,新增封控区11处 ,低风险区管控措施同步优化 ,标志着河南在精准防控与经济社会运行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


调整背景:疫情形势与防控策略的再平衡

当前,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河南作为人口大省 、交通枢纽,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双重压力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公告》,河南自11月24日起实施"二十条优化措施",推动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化。

数据支撑

  • 11月20日-30日 ,河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89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27例,较一周前下降42%。
  • 郑州市累计确诊超8000例,成为全省防控重点;洛阳市通过"三天三检"策略 ,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

调整逻辑
专家组强调,中高风险区划定需以"新增病例数、传播链是否明确 、社区传播风险高低"为核心指标,本次调整充分考虑:

  1. 病例增速放缓:多数中高风险区已连续3天无新增本土病例;
  2. 传播链阻断:郑州金水区 、洛阳老城区等区域的密接者已隔离管控;
  3. 医疗资源承载力:部分区域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得到缓解。

名单调整亮点:精准性与灵活性并重

中风险区降级机制

  • 郑州金水区:11月28日报告最后1例本土病例后 ,经3天闭环管理,12月1日降级为低风险区;
  • 洛阳老城区:通过"区域核酸+重点筛查",连续2天无社会面病例 ,解除中风险区身份。

封控区优化
新增的11处封控区中 ,7地为临时管控区(如郑州管城区某高风险小区),4地为跨区域转运点(对接外省输入病例),值得注意的是 ,郑州航空港区封控区解除后,通过"点对点"转运保障2000余名务工人员返岗 。

低风险区管控松绑

  • 交通管制范围缩小:洛阳栾川县、焦作修武县等低风险区取消县界检查点;
  • 经营限制放宽:餐饮、商超等场所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允许单户限流营业 。

官方回应: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指出 ,此次调整"既非放松防控,也非一刀切",通过"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 ,实现精准分级,郑州市中风险区调整为"黄码管理",低风险区维持"扫码通行" ,形成差异化防控体系。


民生关切:调整背后的"温度"

应急物资保障

  • 郑州市已建立"社区团购+无接触配送"机制,确保封控区居民生活物资每日供应;
  • 洛阳新安县为封控区居民发放第二轮保供包,包含蔬菜 、肉类等生活必需品。

医疗服务延伸

  • 中高风险区医疗机构实行"闭环管理",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接省级专家资源;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出"线上问诊+药品代购"服务 ,解决患者购药难题 。

心理疏导机制

  • 各地组建由心理医生、社区工作者组成的"暖心团队" ,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提供心理支持;
  • 洛阳偃师区开展"居家健身指导",帮助居民缓解长期居家压力。

专家解读:调整趋势与长期策略

流行病学专家观点
河南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王和平指出:"调整不等于放开,而是通过精细化管控降低社会成本。"他举例说明 ,郑州经开区通过"核酸+抗原"双筛查策略,实现病例早发现 、早阻断 。

政策分析师视角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国祥认为,此次调整体现"三大转变":

  • 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
  • 管理重心:从"静态管控"转向"动态评估";
  • 社会重心:从"一刀切"转向"分类施策"。

国际经验借鉴
参考新加坡"分级管控"模式 ,专家建议未来可探索:

  •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热力图"实时更新;
  • 封控区"阶梯式"解除机制;
  • 高风险人群"精准免疫"策略。

后续措施:动态清零与常态防控结合

建立"红黄绿"动态评估机制

  • 每日根据新增病例数、传播系数等指标调整区域颜色;
  • 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病例自动降级,低风险区连续7天无病例转为"观察区" 。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 针对冬季疫情特点,提前储备退烧药、血氧仪等紧缺物资;
  • 建立跨区域医疗救援通道,确保重症患者救治资源充足。

加强公众沟通与舆情引导

  • 开通24小时防疫热线,解答群众咨询;
  • 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风险区名单,避免信息滞后引发恐慌。